![]() |
夏那家的經(jīng)堂。 |
高高的藏式土掌房
我的朋友云南青年舞蹈家農(nóng)布七林是中甸藏族,今年夏天,我和他游覽中甸,也去了他家做客,真正地觀察到了藏族家居和領略了藏家待客禮儀。
一進門,院子很大,大塊的青石鋪地。靠著院墻內(nèi)側,整齊地砌著高高的柴垛,沒走兩步,一條牛犢般的藏獒己撲到我的前面。我一時不知所措,慌得不知往何處躲避,然而待我回過神來,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原來這條藏獒被拴在一棵極富彈性的楊樹枝頭,盡管藏獒瞬間的爆發(fā)力能把楊樹拉成一張彎弓,然而楊樹桿強大的反彈又把它“倏忽”一下拉了回去——一場虛驚!農(nóng)布喝住藏獒,領我往里邊走。進大門往左拐是一座高高的藏式土掌房,坐西向東,其余三面圍墻。藏房左邊有一所新式平房,白瓷磚貼面,飾以藏式雕花,那是去年專為農(nóng)布結婚而準備的新房。藏房和平房之間有一間廁所。后來我了解到這已經(jīng)有了一些改革:原來的廁所就在藏房上層,入廁口對準下層牲畜圈。藏房右邊貼著圍墻也有一小畜圈,關一些小牲畜。上面的墻上有一個“桑蜩”(燒香臺之意),專門用于每天早上的煙祭。
中甸藏區(qū)農(nóng)戶宅基地普遍較大,有的特大。據(jù)1991年中甸縣城建局的普查資料,縣境藏區(qū)農(nóng)戶房屋建筑面積一般是200-400平方米:500-700平方米的為數(shù)也不少;超過800平方米者也并不罕見。藏房較內(nèi)地民房來說,建構較為隨意,只要合乎比例,增減尺度沒有多少關系。就農(nóng)布家的藏房來說,粗略計算一下,房屋面積也在300平方米以上。 夏那家的經(jīng)堂。 大廳墻上的藏族八瑞相。
藏式民居的特點
建造藏式土掌房先用石料砌基,然后圓木構架,再生土筑墻:隨后鋪設樓屋面,安裝木門窗:最后裝飾彩繪,用白堊漿或石灰漿涂刷外墻。藏式土掌房與其它房屋施工沒有很大差異,除木作、裝飾非常細致外,其它工序倒反粗簡一些。藏房靠院一面門窗、隔墻板壁、樓梯、外廓都是木質結構:其余三方為厚約二尺左右的土墻或石墻,房愈高闊墻體愈厚,外墻面向上大度收分,近呈梯形,內(nèi)墻面接近垂直。底層一般不設窗,作廄養(yǎng)牲畜兼存放草料雜物,通透開敞,使樓層保持干燥清新。二層開少量小窗,為家人居住,各個房屋各有自己的功用,樓面下承木梁,中排木楞,上面鋪厚實木板固牢。三層儲放飼料,堆放雜物,以小圓木鋪墊,再鋪以“企”(一種防腐用的荊棘),筑土掌,土掌上再以木馬架人字屋頂,屋頂覆架兩坡木片,用云杉木劈成,俗稱“閃片”、“劃板”,閃片檐口滴水長達六尺余,顯得厚重、雄勃。
聽到我們走近院子的聲音,大哥知詩七林的妻子拉茸卓瑪從房里走出來。她穿著中甸傳統(tǒng)的年輕婦女藏裝,年輕、高大、健美,臉上有著明顯的“高原紅”。由于中甸紫外線特別強,使得生活在這里的藏族婦女臉上有明顯的腮紅,當?shù)刂o稱“高原紅”,到過中甸的人對此都有很深的印象。這是中甸藏族婦女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的標志,不失為一種健康的美。
“尼麼(小弟),進來家里面閑!”拉茸卓瑪站在樓梯口,帶著中甸藏族婦女慣常的羞澀招呼我。
中柱粗細的象征意義
我隨農(nóng)布七林走上樓梯,二樓最外面是長長的一條走廊。我們順著左邊的門走進去,里面是一間比較小的空房,頂層不設樓板,順左邊往上搭的樓梯可以上去三層頂樓。我們再通過一道門就到了中堂。中堂大廳由兩間連作一間,面積很大,超過100平方米。中堂大廳的左側是稱作“察幾”的雕飾水亭,農(nóng)布家的水亭精雕細刻,裝飾十分華麗。水亭里面有兩個大水缸盛放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過去,中甸藏家人不興用扁擔和水桶挑水,水亭在家庭中的作用非常大。每天早上家庭婦女都要外出用木桶去河邊泉頭背水,路途遙遠可是一項繁重的工作。80年代以后,家家戶戶都在院子里挖井,也慢慢習慣了挑水,用上了扁擔、水桶。這以后,挑水不再那么辛苦,藏家水亭也沒有了以前那樣的地位。
大廳四處繪有藏族八瑞相和八瑞物彩圖,繪飾精美,金碧輝煌。其中最吸引客人眼神的恐怕是正中的“比嘎”(中柱),比嘎如中流砥柱矗立在大廳正中,直徑超過一米,需兩人才能合抱。中甸藏民往往以中柱的粗細評論房子的氣魄、牢靠以及主人的貧富。柱頂兩端均有云龍雕刻,稱柱帽,上面繪有藏族風格的彩飾,如一雙展開的飛鳥翅膀,從遠處看,又像一根小巧的華表。柱帽下有黑白篾皮相間竹套一截,插紙花、麥穗、箭旗。正面還寫有“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四個藏文大字。中柱在藏族家居中有很大地位,逢年過節(jié)還要做一些祭奠儀式。古老的觀念認為進出門要繞著中柱走,不能從中柱和火塘之間穿行,現(xiàn)在只有農(nóng)布七林75歲的老祖母定主卓瑪捏著佛珠,進進出出總是繞著中柱。
家居習俗
一進門的左手邊是一排精雕細刻的櫥柜,放食品、水瓢、雜物。再里邊是神龕,貼有“布達拉宮祥云圖”、班禪大師照片等。我一進門,按照中甸藏族禮節(jié)先向神龕獻了一條哈達。藏家最講究神龕前的供品,一般家庭都要在神龕前面擺上一對花瓶,插上扁柏葉、紙花、雀翎;再掛上潔白的哈達,供上酥油燈、香爐、凈水碗;有些家還擺上酥油、茶、紅糖等等,一家比一家豐富多彩。酥油燈和凈水碗要隨時添油、換水。神龕前供有香爐,每天早晚定主卓瑪老人定時頌經(jīng)、燃香,肅穆莊嚴。
中甸藏家燃香的方式很獨特,香爐里盛上熱灶灰,然后加上碎木屑使之裊裊生煙。碎木屑很有講究,要用山上一種叫“奔”(柏樹類)的特生樹種劈成。神龕前面是火塘,藏語稱為“托卡”?;鹛辽现Т箬F三角,上面豎著四個“桑戈”(銅桶),用粘土粘在一起,每年春節(jié)要取下來重新做一次。四個銅桶兩高兩低。高桶熱家人用水,低桶分別煮豬食、牛水。由于煙熏火燎,紅色的銅桶已變得漆黑看不出原色?;鹛辽戏椒苛荷系跸聛硪黄弥褡泳幗Y成的架子,藏語叫“沖擦”,意為“奶渣架”。沖擦有縫隙,剛制成的新鮮奶渣放到架子上煙熏火燎,很快在表面結一層硬殼,把奶渣很好地保護起來。不管放多久,只要掰開外殼,里面的奶渣都很新鮮。
中甸藏族家居禮儀在火塘上表現(xiàn)最為突出。就農(nóng)布家來說,靠南的墻邊和神龕之間有一個矮柜,放酥油、糌粑、碗碟之類。碗櫥兩邊是又寬又長供人坐的“郭且”,即木制臺座。藏胞傳統(tǒng)上不慣用椅凳,而喜歡盤膝坐在臺子上?!肮摇鄙弦拧俺穳|”(毛制小塊褥子),坐上去很暖和舒服,也不會被硬木座硌著。中甸藏家的傳統(tǒng)是男女座位嚴格分開,不能亂坐。在農(nóng)布家,男性客人和男主人坐靠墻的南面,一般按長幼、尊卑從里到外。實際上,主人都盡量讓客人靠里坐,但如果主人家這邊有年紀很大的老人,那即使主人再謙讓,你也要尊重老人,讓老人往前坐。我在夏那一個月,農(nóng)布的父親、大哥都執(zhí)意讓我坐最里面這個最尊貴的位子。南面的座位是最好的,因為主人家做家務影響不到自己,你盡管坐著閑就是。女性坐靠神龕的那一邊,也是依長幼從里到外。在農(nóng)布家,靠矮柜的位子固定是定主卓瑪?shù)?,再往外一般是母親此里卓瑪。最早這樣安排應該是為了方便主人煨茶招待客人,慢慢地也就分了尊卑、輕重。
農(nóng)布家大廳四周共有四間臥室,奶奶定主卓瑪?shù)氖巧颀惐澈竽且婚g。這主要是考慮到靠近火塘,比較保暖:加之老人休息、出來喝茶都非常方便。
順走廊往前走,從右邊的門進去是每家必備的經(jīng)堂。農(nóng)布家的經(jīng)堂布置得比大廳還金碧輝煌,整個屋頂、墻面、梁柱都畫滿了宗教飾畫,雕龍畫鳳、繽紛復雜,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中甸一帶家庭經(jīng)堂一般設在樓上,專辟一間潔凈清寧的房間,并根據(jù)各自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供奉大小、質地不等的菩薩造像,菩薩種類無定例。經(jīng)堂里長年油燈凈水不斷,平時供燈上水燒香,每遇家中請僧侶念經(jīng)時便作為僧侶念經(jīng)歇息的場所。農(nóng)布七林家的經(jīng)堂里面供有釋迦牟尼、宗喀巴、大小活佛畫像。最顯眼的地方用鏡框裝有第十世班禪活佛相片,上面敬獻著哈達。經(jīng)堂里每天早晚燒兩次香,這一般是大嫂拉茸卓瑪?shù)氖虑椤?br>
藏家傳統(tǒng)待客的最高禮儀
我隨農(nóng)布七林到了火塘邊,土丹次稱跑進屋里拿出一床厚墊子給我坐。卓瑪大嫂拿出茶罐洗涮,然后盛上水掰一塊磚茶放進去抵在火塘邊煨。中甸藏家非常好客,按傳統(tǒng)禮俗,不管客人有沒有吃飯,一進門都要打酥油茶招待。藏人以茶當飯,問“有沒有喝茶了”就像內(nèi)地人問“有沒有吃飯”一樣。不一會,卓瑪把熬好的茶順茶濾子倒入茶桶,然后加上酥油、鹽巴,用一根茶杵攪拌。
茶桶、茶杵和茶濾子都是特制的。茶桶藏語叫“索拉”,一般有一尺多長,10厘米左右粗,用木頭摳成中空,茶杵藏語叫“徐列”,比茶桶長一些,下端插著一塊小圓木片,面積比茶桶口徑略小,邊緣有兩個齒,方便水液流通。茶濾子叫“者擦”,是用竹篾子編成的帶小把的斗形濾子,能擋住茶葉渣不讓它倒進茶桶。茶杵伸進茶桶一下下做活塞伸縮運動,水液上下翻滾,發(fā)出很好聽的“嘩嘩”聲。這樣推拉數(shù)十下,里面的茶水和酥油成水乳交融狀后就可倒入茶壺放在火邊煨著保持熱度。
隨后,卓瑪拿出兩個鑲銀木碗,特地將雕飾更精美的一個放在我面前。按藏家人的習慣,最好的東西都是優(yōu)先叫客人和長者使用。卓瑪給我和農(nóng)布斟好茶,說“慢慢請”。然后又拿過一個大木盒,打開蓋子擺在我倆面前,說:“這是曲佐面面,揉酥油茶吃?!鼻羰囚佤蔚囊环N,制作時先要將青稞在滾水里煮洗后濾在別的一口鍋里,捂上一晝夜,再用火焙熟,加入少許花椒、黃果皮后磨成粗細適度的粉末就是曲佐糌粑,屬糌粑中的上品,放入酥油茶中捏成糌粑團,色黃味香,膾炙人口。
在中甸,喝酥油茶也很有講究:如果你要喝第二碗,就不要喝光碗里的茶,這樣主人就會不斷給你倒茶;如果你不想要了,就趕快喝光,要不然主人也會不停地倒給你。很多人剛到中甸時不懂規(guī)矩,鬧了很多笑話。想吃但喝光了,主人就不給倒。吃不了可又沒喝完,主人又緊給你盛。如果要吃糌粑,就在最后一碗酥油茶里留少許茶液,然后抓糌粑揉成團塊吃。藏族人揉糌粑時很有經(jīng)驗,一面揉一面也就擦銀碗,到最后揉好糌粑,銀碗也擦得干干凈凈,潔白锃亮,這時就可直接放進矮柜里收起來。
隨后,卓瑪又拿出鍋,里面放上酥油煉。待油熱后把奶渣掰成小塊放進去煎。這是中甸藏家傳統(tǒng)待客的最高禮儀。不一會,酥油和奶渣的香味充滿整個房間。
“藏族人吃飯還是不當頓,什么時候想吃,什么時候打打酥油茶吃點糌粑,所以不管你什么時候去藏族家,什么時候就給你打酥油茶?!鞭r(nóng)布七林正說著,卓瑪大嫂又端來一鍋用新鮮牛奶做的酸奶舀給我們喝。很快,酥油煎奶渣也行了,卓瑪放上紅糖端在我們面前。
整個下午,我們就一直這么坐著喝茶、吃糌粑。午后的陽光從天窗上像舞臺追光一樣射下來,撒在我們身上。我們沐著陽光,聽著定主卓瑪老奶奶不停念著的“六字真言”,身子輕松得快要飛了起來!
![]() |
大廳墻上的藏族八瑞相。 |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