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天色漸暗,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xiāng)扎西崗村慢慢被夜色籠罩。此時,一排排太陽能路燈亮了起來,柔和的燈光均勻地灑在村道上,為這個高原鄉(xiāng)村增添了幾分溫暖與安寧。
82歲的洛桑老人在村里散完步回到家,輕輕按下墻上開關,客廳瞬間亮堂起來。坐到客廳沙發(fā)上,他指尖摩挲著桌上那盞可隨意調光的智能臺燈,燈光從暖黃色變成了雪白色。思緒飄遠,洛桑老人眼前仿佛依次浮現出三束光——油燈的微光、汽燈的熾白、電燈的明亮,這三束光如同三個鮮明的標記,將他這一輩子清晰地分成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那時候,晚上就靠這盞燈。”洛桑老人指著家里那盞銹跡斑斑的鐵皮油燈說。這盞油燈的燈芯是一小撮棉花,燃料是煤油或者酥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盞小小的油燈便是洛桑一家人夜晚生活的唯一光源。油燈火苗只有豆粒大小,在風里晃來晃去,亮度還比不上現在一個3瓦的燈泡,可它卻要照亮一家7口的生活。
在油燈微弱的光下,父親和叔叔瞇著眼睛捻毛線,母親借著光專心織氆氌,孩子們圍在一起分揀羊毛。高原的夜晚又長又冷,這盞油燈如同一盞希望之燈,映照著一家人的勤勞和堅韌。那搖曳的光影里,既有生活的艱難,也有對更多光亮的深切渴望。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更亮的汽燈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慢慢取代了油燈。給汽燈打氣加壓,再點燃紗罩,一束熾白的光瞬間就充滿整個屋子。
洛桑家省吃儉用,拿出半年的積蓄,成了村里第三戶買汽燈的人。買回汽燈的那天晚上,全家人都興奮不已。汽燈被高高掛起,大家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著汽燈和油燈的不同,連家里的貓都好奇地湊過來瞧瞧。那時候紗罩容易碎,每次點汽燈大家都小心翼翼。燒過的紗罩灰用布包起來,還能在受傷時止血,這也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新鮮事。
然而,汽燈帶來的明亮和喜悅還沒持續(xù)多久,更大的變化就來臨了——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給農牧區(qū)通電。
洛桑老人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傍晚,電工在村口合上閘刀,“唰”的一聲,全村一下子就亮了。歡呼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人們激動得又蹦又跳。油燈和汽燈被小心地收進柜子,成了“老古董”。從那以后,扎西崗村的夜晚有了新的活力。
“通電之后,家里的變化可大了。”洛桑老人感慨地說,“冬天,洗衣服就交給洗衣機,再也不用在冰冷的水里手洗衣服了;夏天,冰箱里有冰鎮(zhèn)好的青稞啤酒,喝上一口,別提多舒服了?!?/p>
如今,更讓洛桑老人新奇的是,5G信號進了村。他拿起手機撥通視頻電話,就能看到在拉薩女兒的笑臉。燈亮了,回家的路清晰可見;路燈亮了,出行更加便利;連思念,也因這亮堂堂的光有了更實在的寄托。
撫今追昔,洛桑老人滿是感慨。從油燈那微弱且搖曳的光,到汽燈明亮卻需小心呵護的光,再到如今電燈穩(wěn)定又充足的光,這不僅是光亮的變遷,更是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一家人擠在油燈微光下勞作,日子十分艱難;后來,汽燈帶來新希望,一家人圍坐討論未來;如今,電燈照亮每一個角落,生活滿是美好與幸福。
三盞燈,三個時代,見證了高原鄉(xiāng)村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困邁向富裕。它們照亮的不僅是屋子,更是高原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而洛桑老人,就像一位歷史的見證者,靜靜坐在燈光里,感受著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盼。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