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孜縣的拉木鄉(xiāng)位于拉薩市以東60多公里,它背靠重迭的工布巴拉山嶺,前方是奔騰的拉薩河,是拉薩通向工布江達和昌都地區(qū)的必經之地。民主改革前,這里的農奴遭受著雙重壓迫:除了要受盡本地農奴主剝削和壓榨外,還要受終年不斷經過這里的貴族、官員和藏兵的敲詐勒索。女農奴卓瑪央金一家是拉木鄉(xiāng)最貧苦的家庭之一,年收成的80%要被農奴主三搜刮走,只能靠吃野菜和草根活著。阿爸在支付了幾十年烏拉差役后被農奴主活活打死,她本人又繼續(xù)頂替阿爸為農奴主當差,還欠下了8萬多斤糧食的高利貸。民主改革后,卓瑪央金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同一個知心的翻身奴隸結了婚,建立了溫暖的家庭。對一個普通的婦女說來,這也許就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了,但卓瑪央金卻堅定地跟著共產黨,從分得土地的第一天起便同廣大翻身農奴一起為迅速改變家鄉(xiāng)貧困面貌展開了艱苦的奮斗。民主改革后的短短4年,卓瑪央金從一個女農奴成長為農會主任、鄉(xiāng)長,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被選為鄉(xiāng)黨支部書記。
1961年夏天,拉木鄉(xiāng)的麥苗即將分秧的時候,突然遇到了罕見的干旱,土地干裂,麥苗的尖端開始發(fā)黃,眼看收成就要受到致命的影響。村民們有的急得在地埂上放聲大哭,有的蹲在家里聽天由命。這時,卓瑪央金連夜召開了全鄉(xiāng)群眾大會,動員大家立即投入抗旱斗爭。她說:“讓老天爺擺布我們的時代過去了,我們要用雙手來向天奪糧。”她本人第一個背著水桶出發(fā),從拉薩河把水背上了高陡的山坡地。在她的帶動下,全鄉(xiāng)男女老少一齊出動,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終于救回了60多畝山坡地的麥苗。為了從根本上改善全鄉(xiāng)山地的灌溉條件,卓瑪央金又和全鄉(xiāng)群眾一道尋找水源,他們修建了7個小型水庫,為800多畝缺水的旱地解決了灌溉問題。
要建設嶄新的生活,不僅需要徹底摧毀舊的制度,還要敢于根除一切舊的束縛,做前人所不敢做的事。拉木鄉(xiāng)的農村勞動力中,婦女占相當大的比例。但農奴社會的封建迷信觀念,卻在婦女的雙手上套上了枷鎖,“男不鋤草、女不扶犁”,幾乎成為西藏千百年來鐵定的法規(guī)。說什么婦女扶了犁,耕牛就會死去,土地就會減產,災難就會降臨。在面對這些陳規(guī)陋習時,卓瑪央金第一個下到田間,第一個扶起犁耙,第一個吆喝耕牛耕地。卓瑪央金對大家說:“現在是新社會了,既然婦女有能力做,為什么不讓我們做呢?”在她的帶動和教育下,拉木鄉(xiāng)出現了28名熟練的女犁手。這不僅大大推動了全鄉(xiāng)的農業(yè)生產,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藏族婦女在生產上的不平等地位。
民主改革前,拉木鄉(xiāng)240多戶人家,有189戶是缺糧戶。4年后,該鄉(xiāng)戶戶有余糧,全鄉(xiāng)1140人平均每人有糧食450斤左右。過去許多棲居在四處漏風的陋舍里的貧苦農奴,在4年中修建了新屋73間,經過整修房屋有91間,實現了全鄉(xiāng)人人有房、牲畜有圈。生產工具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全鄉(xiāng)僅鐵犁就增加到340多具,小型農具增加到幾千具,耕牛增加到240多頭。
1963年3月,拉木鄉(xiāng)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在選舉大會上,663位選民全票選舉卓瑪央金繼續(xù)擔任他們的鄉(xiāng)長。人們敲鑼打鼓,把一條條雪白的哈達掛上她的雙肩,為她祝福。這位年輕的女鄉(xiāng)長激動地對選民們說:“一個女農奴能成為一個鄉(xiāng)的鄉(xiāng)長,這在過去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感謝黨中央和毛主席,是共產黨和毛主席為我們西藏全體人民,特別是為西藏婦女開辟了今天這個嶄新的時代!”
(本故事文字內容由西藏自治區(qū)黨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